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 - 2016年5月27日),湖南慈利人,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兼任教授。陈能宽,一名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赤子。他说:“中国人不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干的呢?”1923年4月,陈能宽出生在湖南慈利江垭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他艰难地度过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十年求学生涯。抗日救亡的呼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和颠沛流离的人民……无不激起这位少年 “救我中华”“知识报国”的爱国志向。1947年,在天津炼钢厂当化学分析员的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在美求学期间,他仅用3年时间便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0年,陈能宽学成准备回国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陈能宽先后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任研究员。虽有富足的生活、似锦的前途,但他一心只想回国。他的美国朋友非常不解,陈能宽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他。这种诚挚,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1955年秋,中美两国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经过多方奔走、百般努力,陈能宽一家终于于同年11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国后的陈能宽和其他爱国学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他选择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新中国材料科学的研究。
1960年6月,由于国家的需要,原本从事金属物理研究的陈能宽被调至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从事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队伍,在极为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向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发起挑战。他深知自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却在书信里开导妻子:“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带领设计的原子弹起爆元件被成功地应用于这颗原子弹。1987年,陈能宽(左二)与老同事到爆轰场地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