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赵九章:深沉峥嵘 科学开拓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11
图片



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零基础到拥有自主全天候的导航系统,中国卫星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Part. 1


图片

艰苦岁月

一生历经坎坷


1907年,赵九章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预备专修文学的他改学科学。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为科学救国,赵九章一家饱受贫困之苦。撤退到重庆时,家当少到仅用一辆马车就能全部搬走,全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女儿出生穿的第一件衣服,都是用袜子缝制而成的。然而,他坚定地选择在西南联大任教,为中国的气象学、地理物理和空间物理事业奠定基础。
图片

1943年,赵九章全家在昆明茅屋居所外合影


图片


图片


Part. 2


图片

深沉峥嵘

潜心钻研科研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全世界。第二年,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我们要搞就要搞大的,鸡蛋那么大的我们不抛。”很快,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上级问赵九章:“交给你一项新任务,要隐姓埋名,要中断你个人所有科研,不能再发表任何文章,你能不能做到?”赵九章不假思索道:“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 就这样,作为副组长的他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没有技术,没有资料,造卫星的困难一点也不亚于造原子弹。1958年10月,赵九章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他们参观了研究所、科技展,及一些先进仪器,但是只看到卫星的外壳,看不到核心技术。这让赵九章瞬间觉醒,“靠天靠地靠不住,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并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再搞大卫星。

1958年,赵九章(左)在苏联考察卫星


之后几年,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累了,他就趴在工作台上睡一会儿,饿了,他啃馍就白开水。

1964年底,赵九章结合几年来卫星预研工作的基础,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封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964年,赵九章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信


196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论证会召开。赵九章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卫星的总体方案(草案)。经过深入细致的论证,最终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雏形——直径 1米的近球形72面体,播放《东方红》乐曲,它的名字叫做“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图片
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倡议为赵先生树立铜像。经中央同意,赵九章的铜像被安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7年,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赵九章科学奖”,这是国际上首个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