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张文裕:从基地到讲堂

发布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10


1992年11月底,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到了当时国内最大一笔个人“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捐赠人:张文裕。




张文裕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赴美访问研究,1956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大兼任教授,并于1978-1984年任近代物理系主任。


图片

文裕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almer实验室

展示新发明的火花室探测器


张文裕的一生成绩斐然,一言以蔽之:在实验基地里埋头深耕,在三尺讲台上潜心育才。


在实验基地里,张文裕是位优秀的专家。他推进在云南落雪山宇宙实验站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以其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些实验仪器为基础,最终建成了包括磁云室在内的三大云室,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宇宙线研究的专门人才。他提出了一个重子能级和跃迁图,并对Λ0超子和核子散射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散射的总截面和角分布,填补了当时物理学界在这方面的空白。他带领其他17位科学家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要求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次年,中国科学院便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任所长。他不遗余力的努力和奔波最终促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和同步辐射装置(BSRF)在1989年建成。

图片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开工典礼上

邓小平与张文裕亲切交谈



走上三尺讲台,张文裕更是位授业良师。1958年,中国科大成立,张文裕任物理教员。1978-1984年,张文裕接替赵忠尧先生兼任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主任。据学生回忆,张文裕在继承了苏联教材的全面性的同时,用英、美教材的那种比较简洁的方式授课,深入浅出,还常用一些小模型做演示实验,时常穿插一些科学发现的小故事,生动亲切。张文裕一贯强调加强实验课教学,他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比喻成一车并行的两轮,缺一不可。他主张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区分基础性知识和消息性知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比例。

图片

张文裕与中国科大师生座谈


1992年11月5日,张文裕在北京病逝。

图片

张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福建惠安人,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1958年起在中国科大兼任教授,1978年任近代物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