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重、紧、深、透——中国科大的基础课

发布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数理化基础课程教学,为此采取了许多有效举措。



首先设置专门机构,成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教学组,分别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施汝为、柳大纲担任组长,统一布置全校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其次,基础课课程比重高。以1958级物理热工系为例,学生每周上课6天,除去劳动课和思政课之外的44节课中,数理化基础课就占21节,整体课业繁重程度可见一斑。1959年,考虑到学习任务太重不利于人才培养,学校提出学生功课应恰如其分,实现教学目标不要靠增加学时,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随后调整了学时。以1959级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为例,除去劳动课和思政课外,学生每周还有28节课,其中数理化课程19节,整体课业时间缩短,但数理化基础课时间几乎未变。同时期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每周22节课,基础课12节;清华大学物理热工系每周29节课,基础课11节。对比之下,中国科大基础课教学任务“重”、“紧”的特点一目了然。

钱学森、郭永怀等参加教学工作会议


图片

中国科大基础课教学还强调内容要讲深、讲透,学生要学深、学透。“重、紧、深、透”成为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普遍要求。1959年全国教改,很多高校将“普通物理”“电磁学”“电动力学”“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打通后合并授课,导致物理课程深度下降,中国科大也这样改了。但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赵九章发现部分同学学完后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目标,就让这些同学上到大四时再“返工”,跟着物理系低一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半年严济慈授课的电动力学课程,以夯实物理基础。

图片

严济慈授课


“我们重视基础课,不但可以从学时所占比例上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科技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名单上看出来。”钱学森着重介绍了走上中国科大基础课讲台的科学家们,学部委员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负责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学部委员吴有训、严济慈、马大猷等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学部委员王葆仁、梁树权和杨承宗教授等讲授普通化学课程,大师云集,誉满京华。

图片

钱学森授课


图片

华罗庚授课


当年中国科大严济慈、钱学森等名师开课的时候,吸引了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子前来听课,这也开启了中国科大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传统,薪火相传至今。中国科大的院士、教授们正如钱学森所言,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尖端科技人才,自己“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大数学系史济怀教授年近八旬仍为本科生授课的场景传为一时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