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郭沫若:我们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懂点文学

发布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0

“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在红透专深的保障之下,同学们不妨同时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戏剧演员、运动员或者其他。”  

——郭沫若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兼任校长。一位文学家担任一所理工科大学的首任校长,对于这所学校人文风貌的熏染极其重要,也成就了中国科大既能高扬科学技术风帆又不缺乏文化传承的校风校情。



 一、倡导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在红透专深的保障之下,同学们不妨同时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戏剧演员、运动员或者其他。”1958年9月20日,郭沫若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上向同学们发出了这样的倡议,并还举例说明文学艺术与科学研究可以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新近去世的约里奥·居里教授,他是原子能物理学的权威,而他又是提琴家,会打庭球。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同学只要不荒废专业,尽可以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兴趣。我们的学校应该有适当的文娱活动和弦歌之声。”

图片


郭沫若开学典礼致辞手稿


郭沫若亲自为学校创作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并邀请全国音协主席、抗大校歌的谱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并请他来校教唱。“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激昂的旋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科大学子走过65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校园中回响,也在全球中国科大人间久久传唱,激励着他们攀登一座又一座的科学高峰。

图片




二、重视文化建设



郭沫若非常关心学校的文化建设。校党委书记郁文在交流中曾向郭沫若说起《人民画报》需要一篇中国科大的介绍。不几日,郭沫若就写好了学校介绍,请人送给郁文并附便函:“郁文同志,人民画报需要的文章,我草拟了一篇,送上,请您斟酌。”这便条既折射出郭沫若校长谦逊认真的修养,也透露了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心。

图片

郭沫若为《人民画报》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的手稿


在郭沫若的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教育和文娱活动。他为科大校刊的副刊栏题词“红雨浪”,支持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深入探索。郭沫若还热情推荐喜欢音乐、艺术的同学转学到北京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读书。有些喜欢写作的同学找到郭沫若校长审阅他们的作品,他也不惜时间,帮他们修改和指点。

图片




三、与学生亲密互动



郭沫若经常参加同学们举办的文娱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跳舞,观看演出。他的新编剧本《蔡文姬》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时,他将自己的票分发给同学们,让他们先睹为快,尽情欣赏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出国访问归来,他会向同学们介绍到访国家的社会情况、风土人情以及观感。


1960年,他和同学们在大操场上席地而坐观看表演。一阵风吹来,把话剧中一个美国兵的帽子吹到郭沫若跟前,他捡起来戴在头上,并做了个美国兵举手投降的动作,引得学生捧腹大笑。郭沫若的幽默逗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学们觉得他既是崇高的大师又是个可亲的老伯。

图片





郭沫若的教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们发展综合技能,使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功,还能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所建树。他的谦逊、热情和关怀塑造了中国科大独特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