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间四友东坡梦》中,吴昌龄曾道,“得遇良师,三生有幸”。诚然,在人生路上能得一良师指点,胜过万水千山。而华罗庚和陈景润——在中国数学史上堪称天才的两位数学家,他们的一生可谓是两段遇良师相助不断攀顶、登峰后亦为他人良师的佳话。
# 华罗庚的成才之路
1931年,华罗庚初次来到清华大学,这里是他高水平数学研究生涯的开始,而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则是助其打开这扇通往高水平数学研究大门的良师。
华罗庚自幼痴迷于数学。中学时代,他遇到了精通数理的良师王维克,王维克十分看中华罗庚的天赋,对其格外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虽辍学在家,但却从未停止对数学的钻研。20岁的华罗庚从当时著名的科学杂志《学艺》上看到了苏家驹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研读后发现苏家驹的推论并不正确,但又为自己一个无名青年给大名鼎鼎的学者挑刺而感到不安。在老师王维克的赞扬和鼓励下,华罗庚将论文初稿加以整理,撰写成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寄给了上海《科学》杂志。
1930年12月,文章正式发表,立即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关注。爱才如命的熊庆来多方努力,终于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华罗庚也最终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校园留影
# 陈景润的《塔内问题》
时隔35年,类似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而不同的是,彼时的华罗庚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另一位天才的良师。
这时的华罗庚早已蜚声海外,他的《堆垒素数论》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经典著作之一。而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内,青年馆员陈景润深入钻研,发现书中关于塔内问题的几个论述尚有不足,他将自己的改进方法撰写成《塔内问题》一文并呈交给了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李文清教授。与当初的华罗庚一样,年纪轻轻的陈景润亦是内心忐忑,担心自己的“挑刺”太过狂妄。在李文清教授的鼓励与建议下,陈景润将文章寄给了华罗庚。华罗庚被这位年轻人的智慧与胆识所打动,并立即决定要将这位极具数学天赋的年轻人调来身边深造。就这样,陈景润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最终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华罗庚与陈景润讨论数学问题
#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几年后的1981年4月,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华罗庚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大批青年数学家来到合肥讲学,而名扬数学界的陈景润也在其中。
陈景润在中国科大讲学
华罗庚(中)与陈景润(右二)、杨乐(左一)等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