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安徽滁州人,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曾任中国科大校务委员会委员、自动化系副系主任。
#创设培养目标,吸引优秀人才
这份档案是中国科大1959年招生简章中有关自动化系的介绍,由自动化系首任系主任武汝扬和副主任陆元九共同撰写。其生动地描述了自动化科学的现状、功能和特征,描绘了自动化科学的美好发展前景,预言了未来的自动机器会有类似人一样的视觉、听觉、嗅觉,“适应环境”和“学习”的本领,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改变自己的特性来适应新环境,能吸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而不断改进工作,能给自已“看病”——自动预报与清除故障,还能按照人的命令自动设计其他的自动机器,呼吁广大有志于献身自动化科学的青年报考中国科大自动化系,经过刻苦钻研,创造奇迹,把祖国的自动化科学推向世界的领先。
#结合学生实际,尊重反馈意见
陆元九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极具启发性。他授课重点突出、系统性强,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主动请学生针对课程提出要求,并接受合理的建议,持续优化教学工作。自动化系“理论力学”课程的主讲教员由于此前没有教学经验,又不善表达,常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们普遍反映听不懂。虽然第二学期主讲教员换人了,但学生们的第一学期课程“半生不熟”,落下不少。陆元九主动利用周末时间为学生补课,解决课程遗留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受耽误。
#细分专业方向,制定专业课程
1959年1月,陆元九主持召开自动化系教学会议,主张修改教学计划;确定设置6个专业方向:火箭自动控制、原子能自动控制、自动学、远动学、模拟及计算技术、自动化技术工具;确定专业课授课老师等。
1961年,陆元九和自动化所的研究人员一起为中国科大自动化系正式确定了第一批专业课程,包括“自动化原理”“脉冲技术”“远动学”“特殊元件及仪器”“计算机原理”“计算技术”“自动化元件”“控制论”“火箭控制”“计算机线路”“自动学基础”“固体物理”等。
#多措共进并举,改进科教工作
为解决学生基础课不够扎实,不能以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缺陷,陆元九提出以专业课讲授带动基础课补习的方法。他自己通过讲陀螺力学给同学们补理论力学和数学知识,课堂上穿插理论力学和数学课中同学们普遍不太懂的内容来补习;针对教学计划、课程修订问题,提出自动化所要专门抽调一人全盘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将全部课程通看一遍,收集各方意见,最后提出方案;针对助教培养问题,提出要主讲教师拿出详细计划来指导助教,如要求他们上什么课、看什么书。
陆元九对中国科大自动化系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后来该系毕业生在人造卫星姿态控制、遥测控制、惯性器件等的研制方面都作为技术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