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郭沫若与《永恒的东风》

发布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526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看到这些歌词,你的耳边是否会响起熟悉的旋律?这就是中国科大的校歌——以报国为底色、以科学为目标、以学习为路径的《永恒的东风》。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图片



PART

1

草稿初成,校内修改


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科大,旨在为我国业已展开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校长。从中国科大创办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目标来看,《永恒的东风》歌词中彰显的“报国”“科学”和“学习”概念正是中国科大精神内核之所在。

身为中国现代久负盛名的文化学者之一,郭沫若非常重视中国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他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上曾说:“我们的学校应该有适当的文娱活动和弦歌之声。”为此,他小试牛刀,草拟了中国科大校歌歌词。

9月15日,郭沫若致函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郁文,请他在中科院院内和中国科大校内广泛征求意见以备修改,并指出“如能赶上开学天,由同学们唱出,是值得争取的”。

图片

接到来函,郁文当即嘱咐有关部门迅速印制多份校歌歌词草稿,送校内部分同志征求意见。9月16日,校党委副书记张新铭汇整了校内人员的建议。郭沫若采纳了部分修改意见,比如建议改“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改“团结协作”为“团结互助”等。经过此次大范围的意见征集并修改,中国科大校歌歌词基本确定下来。


PART

2

周总理审阅,吕骥谱曲


9月17日,郭沫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时,将校歌歌词呈请总理审阅。周恩来总理阅后当场回应,将校歌歌词“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改为“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其余部分如前未动。

歌词甫一确定,郭沫若即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歌曲作者吕骥为中国科大校歌谱曲。为什么请吕骥谱曲?郭沫若自有考虑:“吕骥是抗大校歌的作曲者。我们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

吕骥接到邀请后,两天内就为校歌谱好激越雄壮的旋律,并根据发音要求提出删除“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句中之“的”字,得到了郭沫若的同意。


PART

3

最终定稿,不做修改


9月19日,郭沫若邀请吕骥专程来校,借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教1500多名学生学唱校歌。次日,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议程第一项即全体与会人员合唱校歌,中国科大人在穿透时空的校歌声中踏上了科教报国的宏远征程。

图片

1959年,郭沫若有感于学校理工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点,决定微调校歌歌词,改“又红又专,亦工亦农”为“又红又专,理实交融”。至此,中国科大校歌歌词最终定稿。

1977年8月,在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提请郭沫若重新审定校歌,希望恢复校园里的“弦歌之声”。郭沫若在重新审定后,认为还是用改过的“理实交融”为好。

2008年,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之际,有些社会人士提出修改校歌歌词,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语言环境。但中国科大人一致认为《永恒的东风》歌词富有时代特色,承载了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理想,也充分阐释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学校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决定不做修改。

六十余载风雨历程,校歌的旋律时常回荡在校园内,激励着万千师生加快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脚步。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大,即将离开校园之际,夹道送别的师生不约而同共唱《永恒的东风》,既流露出中国科大人不忘科教报国之初心,亦将送别之景凝成校园内一份永恒回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