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聂帅眼中的“新型大学”新在何处?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88

聂荣臻副总理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大是一所 “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聂帅此说是作为嘉宾的礼节性“恭维”,还是确有所指?“新型大学”究竟新在何处?这还要从中国科大的全新办学理念说起。


图片

聂荣臻副总理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上讲话

 

 

中国科大是为了满足以研制“两弹一星”为核心的新中国科技事业对现代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创办的,属于前无所承的平地起高楼,因此,初生的中国科大必然充满了创新的气息。

第一是全新的学科设置。建校时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如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程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等,全部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的都是当时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领域,体现了新兴、交叉、尖端、基础的鲜明特征,这在当时国内高校中是极为罕见的。

图片

建校时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


其次是独特的办学模式。“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即中科院集中全院人、财、物力支持中国科大办学,研究所和学校的系科专业对口合作、资源共享。这是中国科大创办时由中科院确立的方针,也是中国科大最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最显著的办学特色。

  

建校初期,中科院各研究所每年到校授课的科研人员达300多人次。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赵九章、赵忠尧、贝时璋、吴有训、马大猷等一大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亲自登台,讲授最新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进展,他们承担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以及编写讲义等一系列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建校初期师资缺乏的困难,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保证了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这一方针中所体现的教育与科研双赢共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科大得以超常规发展、迅速跻身一流的重要原因,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探索了一种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

严济慈自建校起连续六年在可容纳 500 多人的大教室为学生授课

图片

1958 年,钱学森为学生授课

图片

1958 年,华罗庚(左一)在辅导学生



第三是理工结合重基础。当时,中国高校照搬苏联模式,采取理工分家的培养方式,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课教学,这样做十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些弊端,老一辈科学家们提出了理工结合,加强基础的培养理念并且将数、理、化、外、电、图六门课列为科大基础课。科大学生一律要学外语,当时国内高校都未这样做。为了让学生基础课学得扎实,学校规定本科五年学制中要用三到三年半时间学习六大基础课且选用的都是当时最深、最难的教材。而专业课教材则一律新编,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当时,华罗庚副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审委会主任,各系成立教材编审小组,做好教材编审工作。

图片

力学和力学工程系1958级学生研制的“科大4C”型人工降雨火箭

图片

无线电电子学系学生制作自动记录的闪烁频谱仪


第四是丰富的科研训练。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下,中国科大本科生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全部直接进入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一线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下,开展科研实践或撰写毕业论文,不仅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且使学生较早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了他们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可以说,无论是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还是办学模式、培养理念,中国科大都显得异乎寻常、独树一帜,给中国高等教育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正因如此,聂荣臻副总理才称之为 “新型大学,并认为 “这将是写在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