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郭沫若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长。1958年9月,他又兼任中国科大首任校长。
尽管郭沫若身兼数职,但在中国科大,他从不曾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十分关注学校发展,关心学生生活。现存学校的档案资料和师生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为我们勾画出郭老对于科大朴素而浓烈的情感线条。
PART 1 校长帮我改剧本
作为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文学造诣有口皆碑。他深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任中国科大校长期间,他鼓励科大学子在钻研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些文学,让科学和文艺相结合,更好地实现科学发明、发现。在建校早期,中国科大的文学艺术教育和文娱活动的开展便是在郭沫若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使中国科大“既能高扬科学技术风帆,又不缺少文化传承”。
郭沫若为同学们修改剧本
郭沫若鼓励有文艺天赋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亲力亲为修改和指点同学们的文学作品。1963年,生物物理系学生曲信先是同学眼里的“奇人”——他热衷于文学、戏剧创作,甚至痴迷到在其他专业课的课堂上念诗。有一次,他朗读个人创作的话剧作品《斯巴达克斯》给同学们听,获得一致好评。同学郭庶英还把剧稿带回家推荐给父亲郭沫若看。一周后,曲信先收到了郭沫若亲自修改了72处的剧本,剧本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红笔标注。次日,校人事处老师找曲信先谈话,说郭校长对剧本很是赞赏并建议“因材施教”,主张送他去学习戏剧创作。喜出望外的曲信先随即顺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学习。这不仅帮助一位有文学理想的同学找到了合适自己发展的道路,更是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名优秀的剧作家。
PART 2 “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这句话是郭沫若自我调侃之语,但不可因此而否认其公认的文学大家地位。在担任中国科大校长期间,郭沫若对很多向其求助的学生给予积极回应。1960级地球物理系学生耿庆国给郭沫若写信,附上了自己的诗词作品请求给予斧正。郭沫若成人之美,对其诗作点评并毫不吝啬夸赞之词。
1962年5月,郭沫若给耿庆国的回信
1964级物理系张义权同学自幼喜欢古文并一直自学钻研,但在创作中遇到个难题。能否用普通话的音韵系统来写古诗词的问题困扰着他。在一次活动中,张义权同学请教郭沫若校长,得到了郭老十分专业的解答。张义权注意到,由于郭老听力不好,二人交谈期间郭老还时不时地将助听器盒子向他这边靠近,让他感受到了校长的体谅和关爱。
PART 3 校长稿费发压岁钱
在中国科大档案馆里珍藏着1959年11月23日郭沫若校长写给时任党委书记郁文的一封亲笔信,“我现捐赠科技大学两万元,作为同志们的福利金,特为帮助衣被不足的同学”。
郭沫若给郁文的亲笔信
之后不久恰逢1960年春节,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留校集体过年。郭沫若听闻赶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吃年夜饭。为了让大家过好年,他提议给在校同学每人发两元,一元作为春节伙食费,一元作为“压岁钱”,此举让春节仍留守科大、远离家人的同学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
时至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旧保留有春节期间校长和留校学生共吃团圆饭和发“压岁钱”的传统。这份浓厚的师生情不仅滋养着一代代科大学子,更深深浸透到了中国科大的文化基因之中。
郭沫若在中国科大的印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郭沫若广场、郭沫若雕像、郭沫若路、郭沫若奖学金、校风纪念碑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实物和郭老心怀学生的故事一起,沉淀为中国科大文化底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