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中国科大“果酱”

发布时间:2022-04-01   浏览次数:289

中国科大“果酱”是什么酱?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为什么科大学子们追捧“果酱”?真有那么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让我为你娓娓道来“果酱”——郭奖的由来。


“郭奖”全称“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奖项,你说牛不牛?更牛的是: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只有“助困”性质的人民助学金制度,没有“奖优”性质的奖学金制度。直到1983年,教育部发文开始实施“两金”并存的办法。然而早在1980年1月12日,中科院便已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中国科大设立郭沫若奖学金的请示。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郭沫若奖学金。



郭沫若是中国科大首任校长,曾任中国科大校长20年。而“郭沫若奖学金”则是中科院利用郭沫若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在中国科大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以激励中国科大的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学校每年仅使用这笔稿费的银行利息,为15位获奖者每人颁授一枚银质奖章和200元现金。


1981年3月12日,中国科大举行首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大会。据说当年金银短缺,为了制作奖章,学校还专门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了10公斤白银,一共制作了200枚奖章,备足了十多年所需的数量。



首届15名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名单


彭小维(基础数学)、韩思远(物理系低温)、胡冰华(物理系半导体)、毛润生(高分子化学)、吴奇(化学物理)、刘刚(理论物理)、张一荃(等离子体物理)、翁晓卫(力学)、李振勤(力学)、王宇戈(电子计算机)、李卫平(无线电电子学)、付敏跃(自动控制)、邱建伟(空间物理)、唐明(地球化学)、邓立(生物物理)。



此后,“郭奖”的奖金额度与时俱进,逐渐提升到500元、2000元、8000元、10000元。无论具体金额有多少,“郭奖”在中国科大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无可动摇。“郭沫若奖学金”既是中国科大优秀学子的荣誉象征,也是科大争创一流的精神载体。


一代代郭沫若奖获得者们从中国科大出发, 走向各行各业,走向世界各地,在科研、教育、管理、金融、IT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