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首届近代力学系学生大学读了五年半

发布时间:2022-04-01   浏览次数:159

每逢校庆校友返校之时,就每有听说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学生毕业花了五年半,各种说法都有耳闻,但却因为年份久远很难核实。此次前去朱滨先生(5807校友)的家拜访,看到了老先生保存完好的毕业证书,终于将此番疑惑解了答。


01


朱滨之子朱昱(866校友)从装有父亲遗物的箱子里找到了那个红色硬壳封面的毕业文凭,虽然封皮略有褪色,但内里印字却依旧清晰,他说这是父亲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朱老先生一辈子情系科大的开端。毕业文凭上写,“学生朱滨,河北人,现年24岁,于1958年9月入本校近代力学系高温固体力学专业,学习5.5年。按教学计划完成全部学业,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最后结尾处盖上的是首任校长郭沫若的印章。

“学习5.5年”引起了编者的注意,又联想起之前听说过的传言,此番算是可以得到验证了。听朱昱先生说,这是因为时任近代力学系系主任钱学森在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不满意,认为他们的数理基础知识学得还不扎实,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因此建议学制延长半年,加强数理基础知识学习,于是也就有了1958级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大学读了五年半的故事。


这一方面体现了钱学森先生在教学上的专业严谨,另一方面,这种严谨的态度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被一代代的科大人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科大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


02


说起钱学森先生,朱滨先生倒有颇深的渊源。作为中国科大的首届学生,朱滨先生当年便是因为崇仰钱学森、华罗庚等一众爱国科学家的名声而报考了中国科大,如愿成为了钱学森的学生,同时因为兴趣且能力突出,也是力学系火箭小组的骨干。朱滨先生的回忆录里回忆了恩师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在身负国家重任的情况下,亲自制订近代力学系的教学计划,亲自聘请名师来授课,特别是还亲自来授课,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亲自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亲自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等等”。此外,钱学森先生非常关怀学生学习,50周年校庆之时,朱滨先生向校史馆捐赠了学生时期的计算尺,那是钱学森先生自掏腰包给学生买的学习工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极为珍贵。


朱滨先生也没有忘却当年报考中国科大的初心,由于成绩优异,他毕业后留校,在近代力学系教研组任教,后成为系副主任,算是接过了曾经钱学森的工作,为力学研究和系科发展奉献一生。


在后来的数十年内,从助教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教务长,换了不少个名头;从北京玉泉路南下合肥二次创业,从美国进修访问再回国,但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科大。朱滨先生长期负责学校本科生和少年班的招生及教学工作,坚持学校重视基础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改革方面,对创建零零班以及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晚年,他仍心系科大,关心学校发展,思考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少炒作,多做些扎扎实实事”朱滨先生在回忆录里这么写,这也是老一辈科学家给中国科大留下的严谨治学的传统。


03


2022年3月14日,朱滨先生夫人齐淑娴和其子朱昱将珍藏多年关于中国科大的物品悉数捐赠给档案文博院。齐淑娴女士本在天津当中学教师,后跟随朱滨先生南下合肥,退休前一直是中国科大附中的一名老师。说到此次捐赠的起因,她说这些老物件是朱滨先生生前最宝贝的东西,伴随了他的大半辈子,放在自己手里总归发挥不了太大的价值,捐给学校反而能让更多的人看见,见证中国科大的历史。


睹物思人、睹物思景、睹物思情,从一个物品联想到一段记忆,一个个物品像是一个个点,一段段的记忆又拼接成线,这便构成了整个学校的历史。点若不断,线就会延伸至无限长,若有更多的人体验、纪录、撰写中国科大故事,这段历史和文化便会一直鲜活下去,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